江南大学陈伟教授莅临我校举办学术讲座
日期:2024-07-01 浏览次数: 字号:[ ]

2024年6月24日下午,江南大学陈伟教授应6165cc金沙总站(中国)有限公司-搜狗百科、研究生院邀请,莅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,举办“文学外译:在数智时代和全球化时代之间”研究生学术讲座。本次讲座由6165cc金沙总站(中国)有限公司-搜狗百科院长蒋璐教授主持,6165cc金沙总站(中国)有限公司-搜狗百科、高级翻译学院、英语学院师生参加。

(蒋璐教授主持讲座)

陈伟教授结合数智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背景,讨论了翻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,既认同翻译的技术属性,也强调基于行动主义的人文属性,以法律翻译、文学外译和葛浩文翻译为例,与大家分享了如何利用技术促进翻译发展,为翻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借鉴。陈教授以外语专业30年前后面临的不同形势为引言,从翻译标准出发,引导学生们思考,与大家探讨了高端翻译(advanced translation),比如法律翻译、政府文本翻译。陈教授主要以法律翻译为例,与大家探讨了翻译界普遍接受的翻译标准,即“忠实”和“通顺”,并从这两个角度做了分析。在忠实方面,陈教授指出,“法律文本有一个理想的追求,这个理想的追求就是,任何一个人阅读同一个文本,一定要有同一个理解”。所以从忠实这个标准来讲,法律翻译对意义的理解是最简单的。从通顺角度,陈教授指出,“通顺设立的唯一度是语言,即语言表达要通顺自然。法律文本是城市化的语言,无论是词汇甚至句子结构都适合”。陈教授由此指出结论“在人工智能时代,没有办法被取代的是高端翻译”。其次,陈教授谈到了翻译创造性的重要。在人工智能时代,如果翻译没有创造性能力,只是流于语言层面,同样会被取代。所以翻译必须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,进行创造性翻译。随后,陈教授提出了翻译的两个属性,即“技术属性”和“人文属性”。陈教授讲到,“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,在技术属性这方面,个体的人如果没有办法分一杯羹,就不得不寻找另外一个属性,即人文属性,也就是翻译作为人类文化交际交流的语言实践活动”。这告诉大家,作为语言专业学生,必须考虑到翻译的两重性,引发同学们深思。最后,他到莫娜·贝克(MonaBaker)提出的四个叙事工具,即时空间隔、选择性采用结构、标签建议、重新建构人物身份。引用葛浩文翻译作品和一些生动案例,具体讲解了中国文学外译的选词和翻译方法。

此次讲座内容生动且具有实际意义,对于数智时代和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学外译发展提出了思路,也为语言专业同学未来的就业提供了指导和借鉴。

(讲座现场照片)

陈伟教授系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,中国科学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院院长、南京大学、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后,研究方向为翻译学、应用语言学、传播学、出版学;在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、《外国语》、《现代外语》、《清华大学学报》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逾80篇,出版专著4部,编著或合著4部,译著逾30部(逾300万字);主持翻译各类基金项目近20项。


教研动态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